膀胱癌的分類 膀胱癌的中藥方
2025-05-25
東莞蔬菜配送
948
一、什么是膀胱癌
膀胱癌是指膀胱內細胞的惡性過度生長。最常見的過度生長位于膀胱腔內,也就是膀胱的粘膜上皮。人體內,空腔臟器的表面通常由上皮細胞構成。例如你的臉頰內側,胃,腸子,膽囊,也包括膀胱均是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的。每個臟器都有它自己的一類上皮細胞。膀胱的粘膜上皮細胞稱作尿路上皮細胞,由它生成的癌就稱作尿路上皮癌,占到了所有膀胱癌的90%-95%,是最常見的一類膀胱癌。其他不太常見的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癌細胞從體內其他地方擴散到膀胱,稱作膀胱轉移癌,一般很少見,偶爾會從鄰近的臟器長入膀胱,如前列腺,結腸,直腸或子宮頸。
世界范圍內,膀胱癌位列男性最常見實體瘤的第四位,在女性位列第七位,每年新診斷的膀胱癌患者超過350000名。美國癌癥協(xié)會統(tǒng)計2006年美國膀胱癌新發(fā)病例為61420例,死亡病例為13060例。在我國,膀胱癌目前仍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2005年男性標化發(fā)病率為4.0/10萬,女性為1.5/10萬。近幾年,我國部分城市膀胱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穩(wěn)中有升的趨勢。國內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天津,膀胱癌的發(fā)病率已位列男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六位,而死亡率位列第七位。以上海為例,2005年膀胱癌男性發(fā)病率為15.26/10萬,女性為4.37/10萬,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如北美和西歐,我國仍屬膀胱癌發(fā)病率較低的國家之一。膀胱癌好發(fā)年齡51~70歲,發(fā)病高峰為65歲,罕見于30歲以前。發(fā)病時80%~85%左右病人腫瘤局限于膀胱,15%~20%有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膀胱腫瘤占35%,發(fā)病年齡在24~90歲,中位年齡61歲。
二、膀胱癌的分類
原發(fā)性膀胱癌要比轉移性膀胱癌常見得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膀胱癌可以有多種形態(tài):
1)乳頭狀的,外形看上去有的像花菜,有的像水草,有一個細蒂與膀胱壁相連;
2)扁平狀的,外形看上去呈片狀或條狀,天鵝絨樣,表面發(fā)紅,沒有蒂與膀胱壁相連;
3)實體狀的,外形看上去像疣樣贅生物,塊狀,基地廣,有一個寬蒂與膀胱壁相連。大約70%的尿路上皮癌是乳頭狀的,它比廣基和無蒂的腫瘤有更好的預后。比較少見的膀胱癌有鱗狀細胞癌、腺癌和臍尿管癌等。鱗狀細胞癌大約占膀胱癌的3%-7%;在埃及,它占所有膀胱癌的75%。一種叫做血吸蟲病的寄生蟲感染在埃及很普遍,感染這種寄生蟲后,會在膀胱內形成一種慢性刺激,數(shù)年之后,患者就容易發(fā)生鱗狀細胞癌。其它能夠造成膀胱內慢性刺激的情況如長期留置導尿管,也能使病人易于發(fā)生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不像尿路上皮癌那樣淋巴結轉移比較多,但是容易直接擴散,穿透膀胱到達鄰近器官。鱗狀細胞癌局部侵犯比較嚴重,而且對放化療不敏感,因此比尿路上皮癌預后差。膀胱腺癌非常少見,大約占所有膀胱癌的2%。這種腫瘤也與慢性刺激有關,具有高度的侵襲性,預后更差。臍尿管癌是膀胱腺癌的一種特殊類型,由于來源與膀胱尿路上皮不同,起源于膀胱外層,并向膀胱內層侵犯。它可以轉移到淋巴結、肝臟、肺和骨骼等臟器。
三、如何治療膀胱癌及中藥方
1、回腸膀胱術:最簡單的一種尿流改道方法。它采用一段回腸作為輸出道將尿液通過皮膚引流到體外,然后通過造口袋收集尿液。輸尿管吻合在回腸輸出道的近端,而回腸輸出道的遠端則縫合在腹壁的皮膚上外翻形成乳頭。乳頭外套著造口袋以收集流出的尿液,患者只需要每4-6小時定期排空造口袋就行。佩戴造口袋的患者穿衣服不受任何影響,也沒人會看得出你佩戴造口袋。經過短期的適應后,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可以跟以前一樣正常的生活。
2、可控性尿流改道:它也是用一段回腸來代替膀胱,不同之處在于采用這種方法,患者不必佩戴造口袋,體內形成的尿液先引流到一個用回腸做成的儲尿囊中,而儲尿囊通過一條細長的管道連接至腹壁的皮膚。用腸管做成的輸出道在腹壁皮膚表面的開口只有橡皮擦那么大小。采用這種手術方式的患者只需要一天數(shù)次,用一根導管通過輸出道皮膚的乳頭,插入儲尿囊內引流尿液即可。這種手術方法與第一種方法相比,要復雜一些,患者需要隨身攜帶一根導管。但它的優(yōu)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患者可以不用佩戴造口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儲尿囊沒有及時引流尿液,那么尿液可能會蓄積過多,甚至引發(fā)儲尿囊破裂。
3、新膀胱手術:是最復雜的一種方法,這種手術基本上可以使患者回復到術前正常的排尿功能。和上面兩種手術相似,它也是用一段回腸來替代膀胱,但是需要腸管的長度會更長一些,差不多有50cm-60cm。和可控性尿流改道一樣,外科醫(yī)生先用腸管做成一個能夠儲存尿液的儲尿囊,然后將兩側的輸尿管種植在儲尿囊上。接下來,儲尿囊并不是通過輸出道連接到腹壁皮膚,而是直接跟尿道殘端作吻合,這樣能使患者跟切除膀胱前一樣,通過原來的尿道排尿。這種手術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采用這種方法的。新膀胱和原來正常的膀胱不一樣,沒有逼尿肌,患者必須學會腹壁肌肉的收縮,以增加新膀胱內的壓力而排尿。新膀胱控尿的肌肉比較薄弱,所以部分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尿失禁,不過通過盆底肌肉的提肛鍛煉,2-3個月后多能恢復正常。
4、中藥方:膀胱癌的化學藥物治療包括膀胱內灌注化療、全身化療、動脈灌注化療等。轉移性膀胱癌以化療為主,常用的化療方案有m-vap(甲氨蝶呤+長春花堿+阿霉素+順鉑)和gc(吉西他濱+順鉑)及mvp(甲氨蝶呤+長春花堿+順鉑)方案,化療的有效率為40%~65%。紅豆杉所含的紫杉醇屬有絲分裂抑制劑或紡錘體毒素(spindlepoison),和目前常用的化療藥作用機理不同,它是誘導和促進微管的裝配。紫杉醇具有聚合和穩(wěn)定微管的作用,致使快速分裂的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階段被牢牢固定,使癌細胞復制受阻斷而死亡。
四、膀胱癌的預后
不同分期的膀胱腫瘤,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轉歸各不相同。腫瘤分期是膀胱癌最重要的預后因子。一般而言,低分期腫瘤只有少數(shù)會進展為嚴重的浸潤性膀胱癌,大約15%的膀胱癌患者初次確診時就已經存在侵襲性或轉移性的腫瘤而無法治愈。
膀胱原位癌(tis):這些“扁平”的腫瘤局限于膀胱的粘膜內,具有多病灶、高分級、高侵襲性以及潛在致命的特點。腫瘤可呈紅色毛茸狀或顆粒狀區(qū)域,有時膀胱鏡下無法發(fā)現(xiàn)但在膀胱粘膜隨機活檢中可檢出。如果患者存在彌漫性tis同時伴有刺激癥狀,那么進展為侵襲性疾病的可能性高達80%;對于局限性tis,沒有刺激癥狀的患者,其進展可能性小于10%。
ta期:占淺表性膀胱癌的70%,腫瘤呈乳頭狀,像漂動的水草,局限于膀胱的粘膜內,通常是低級別,很少進展為惡性程度高的腫瘤。在一項研究中,只有4%的ta期患者會進展為肌層浸潤或轉移性癌。
t1期:腫瘤呈乳頭狀或結節(jié)狀,腫瘤穿透基底膜到達粘膜下層,粘膜下層內有淋巴管和毛細血管,因此t1期較ta期腫瘤更具侵襲性,進展的風險約為30%。
t2期:腫瘤侵犯膀胱肌層,一般是高分級的,對此期腫瘤盡管能采用局部治療手段如手術根治,但進一步侵襲發(fā)展為轉移性疾病的風險仍然存在。
t3期:腫瘤通常具有高分級、結節(jié)狀、侵襲性高的特點,而且一些t3期腫瘤常擴散至膀胱外,治愈難度很大。治療的目的是防止腫瘤進一步擴散,延長患者的生命。
t4期:是高級別高侵襲性的腫瘤,已侵犯周圍鄰近器官,有一些已擴散至遠處器官,此期腫瘤大多數(shù)是無法治愈的。
- 上一篇: 白露飲食養(yǎng)生 白露保健小常識
- 下一篇: $NextArticle